3)344章 三十年代的最后一个冬天_抗战之红色军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培训。

  虽然北欧的冬天气候严寒,但这个冬天却不太冷。不止是苏俄和芬兰之间打得热火朝天,就是其他欧洲小国也在忙着“备战”,因为,谁也不知道德国的铁蹄什么时候就踏上了自己的国土。

  德国闪击波兰,以及苏芬战争的开打,让中国的这个冬天也忙了起来。

  这个“忙碌”首先是由德国引起的。出于人道主义或其他原因,德国在进攻波兰之时,就从中国紧急订购了一批价值500万美元的药品与药械;同时还订购了一批保存时间可达2年的军用罐头食品。

  紧接着是芬兰与中国签订了天量与军火与物资订单。

  紧跟芬兰背后的,则是苏俄的药品与食品订单。对于来自苏俄的订单,国防军高层还过争议,有人说既然国防军未来的战略目标是苏俄,为什么要向他们出口物资呢?

  武爱华的决定是:可以向苏俄出口药品、药械、食品、纺织品以及其他工业制成品,但拒绝出口原料、燃料、军火以及技术。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前者可以赚钱,又带有人道色彩;而后者的出口则有可能养肥了敌人从而给自己找麻烦。

  如果说,这个世界在二战中有一个国家面临亡国之灾时,武爱华可能同情,可能伸出援助之手的,这个国家一定是德国。至于苏俄或其他列强,如果真的被德国灭亡了,武爱华不但不会去救,而是绝对要落井下石的。

  除了向欧洲的出口业务突然忙了起来外,中国的进口生意也同样忙碌了起来。从1937年开始,中国从美国、英国、南美、澳大利亚等国订购的大量钢铁、石油、矿石等物资,都到了“交货期”,这些大宗工业品和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港口,然后又被铁路、公路运输到各自的目的地。

  而与此同时,中国继续在世界各大出口商处下订单,这些订单多是1940-1941年交货的。

  这是最后的捞钱机会。欧洲还未大打,物价虽然有所上涨,但上涨幅度非常小。一旦德国开始向丹麦等西欧国家用兵,物价将绝对会坐上火箭般疯狂上涨。

  虽然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德国将芬兰卖给了苏俄,但是,德国与芬兰的关系一直比较友好。只是,德国因为自身利益的原因,不能公开支持芬兰罢了。

  武爱华对芬兰伸出橄榄枝,让希特勒很高兴,因为武爱华做了他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为此,希特勒让里宾特洛甫既向芬兰人祝贺和解释,又向武爱华释放出更大善意,甚至告诉武爱华,他准备在1940年的某些时候,进一步解决欧洲存在的问题。

  也因为这些原因,受过中国特种部队教官训练的芬兰侦察营的战果传到了德国统帅部。

  “迅速调查清楚,这是不是真的?”希特勒被其巨大的战损比给弄得有些神经质。

  希特勒虽然是个偏执狂,但他在清醒的时候非常明白,德国只有6600万人,要想挑战苏俄和整个欧洲,兵力是很不充分的。这也是德国采用闪电战的深层次原因吧。如果什么样一场战役,都打成持久战,对德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德国的后备兵员终究有限。

  战报当然是清楚的,甚至德国驻芬兰大使馆武官还看到了原始的汇报材料(复印件)。

  于是,希特勒像中了五百万大奖一样,兴奋地直接给武爱华发来了电报,请求中国特种部队教官给德国的同行上上课。

  “呵呵,我就知道有这一天。”武爱华接到这个电报,高兴地笑了。

  ps:终于补上了这一章,国王心头踏实了,嘿嘿。

  请收藏:https://m.lew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