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74章 并不善待兵卒、百姓_三国之西凉兵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管子城内,虽然最后公孙瓒逃了回来,可三千精锐骑没了,从张纯、张举手中救回的汉民也没了,逃回来的寥寥无几,此战是大胜吗?

  诚然孙坚、公孙瓒都是作战勇敢,甚至公孙瓒死守孤城近年也不投降,可谓刚烈至极、精神可嘉,可单纯的以战争本身而言,两次作战都是惨败而回,这却是不争的事实,但两人却并未因此而贬职,反而各自得到了诸多好处。

  明明是战败,不诘难问责就已经不错了,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主要原因就是大汉朝的将领、官吏根本不会在乎兵卒死不死的问题,皆因为大汉朝的兵卒极为便宜!

  养活一名兵卒,即便是最最垃圾的乞丐兵,一年也需要花费两万钱,军饷需要八千钱,但一个死了的兵卒的抚恤金才三千四百钱,死了的将领的抚恤金是两万至十万钱,死了的兵卒也好将领也罢,都是极为不值钱的,了不起死光了再征募一些就是了。

  活得兵卒,一年军饷八千钱,死的兵卒,抚恤金三千四百钱,即便一万兵卒死了个干净,一万兵卒的抚恤金也不过才三千四百万钱,相比冒进一旦成功带来的收益而言,这么点损失根本不值一提。

  大汉朝养活不起太多的常备兵,只能是战时征募战后解散,作战时间短,统兵将领也都是地方、朝廷推荐上来的,将领与兵卒谁也不认识谁,想让将领爱惜兵卒本就不怎么现实,而且这些将领基本上都是世家豪门子弟,这些家族子弟需要的是军功封侯,更不会在意兵卒死不死的问题。

  冒进战败不重要,重要的是将领不能懦弱畏死,只要敢打敢拼就成,至于冒进死了些兵卒……刘宏卖两个两千石大吏就可以了,但兵卒也是人,每一次死伤这么多兵卒,朝廷又没有保护底层归乡务农兵卒利益,又如何会有百姓想要当兵?

  有家有业的百姓是不会愿意当兵的,但这不代表没有相当一部分百姓不愿意当兵,诸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诸如缴纳不起各种赋税的人,这一群人还是有不少人愿意为了“八千钱”高昂军饷奋勇厮杀的。

  汉兵强悍,同等步兵并不畏惧同等数量的羌胡骑兵,这与大汉朝的将领都是功勋世家子弟、兵卒多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敢战兵卒有很大关系,将领虽然是推荐上来的,却也并非是酒囊饭袋之徒,兵卒是早死早投胎的敢战兵卒,若不考虑军阵、杀人技巧因素,仅以“敢拼敢打”意志而论,汉兵并不比羌胡差了,再加上世家子弟积累下来的指挥作战能力、汉兵武器装备皆高于羌胡骑兵,同等数量的汉兵面对羌胡骑兵时,汉兵并不畏惧他人,相反的,双方厮杀在一起时,往往都是汉兵最终获胜。

  汉兵强悍,大汉朝强势,但这并不代表大汉朝的将领就善待兵卒这一群体,也不代表清流党人嘴里的善待百姓就真的善待了百姓,事实却是……即便另一个车轮下的曹操,曹操名下的中原屯田兵卒是五五分成,在夺回凉州后,凉州的屯田兵是三七分成。

  什么意思呢?

  中原屯田兵的五成田地产出归自己,凉州穷苦、田地贫瘠易于干旱,凉州屯田兵可以获得七成田地产出,请记住,这是屯田兵卒!不是世家豪门名下佃户!

  中原屯田地五成产出归公,凉州三成产出归公,这是为国征战的兵卒?还是私人佃户?农奴?曹操每每动用数万、数十万兵卒与各诸侯厮杀,兵卒每每游走在生与死之间,屯田兵卒都要缴纳如此之高的“佃租”赋税,各大世家豪门名下的奴仆、佃户呢?他们名下的佃租会是五五分成吗?

  七成、八成佃租,或是完全失去自主的奴仆,嘴里说的仁德爱民震天响,就真的善待了?

  。

  请收藏:https://m.lew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