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六百五十五章 诸华诸夏_伐清1719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即便是将来的日本,朝鲜等国,亦可普及这种语言,到时候便能以文化的同化来实现如今的目的,即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崔万采却轻轻摇了摇头,缓声道:“正音之举并不罕见,前明之时洪武皇帝便下令制定过‘洪武正韵’,即便是到了清廷之时,康熙帝亦曾下旨正音,只可惜收效甚微。”

  实际上,无论是宁渝还是在座的大臣们都不知道,在原本历史上的雍正八年,雍正皇帝便干了一件堪称破天荒的事情,就是他亲自下令推广‘官话’,还专门设立了一所专门用来培训‘官话’的学校——正音书院。

  原因也很简单,不光是宁皇帝深受各地方言不同的苦恼,就连雍正也深深亦以为然,并下令让所有的读书人学习官话,“举人、生员、巩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福建、广东两省督抚,转饬所属府州县有司及教官,遍为传示,多方训导,务使语言明白,使人通晓,不得仍前习为乡音。”

  为了普及“官话”,福建各地就先后“奉文设立”了名为“正音”的书馆和书院110所,平均每个县都有一所,而广东更是在每个城乡乡都设立社学“培训官音”,可以说力度还是非常大的,然而结果却不太理想,因为种种原因,这一政策到最后也不了了之。

  不过其中有一条主要原因,那就是由于这个年代的华夏,并不存在后世的汉语拼音,而是用一套十分复杂的“反切”注音法,即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堪称繁琐难学,就连宁渝看了几眼也觉得十分复杂,因此难以学会也实属正常。

  宁渝作为后世穿越者,对于“汉语拼音”的强大之处可是非常了解,遂自信道:“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反切’难学,朕已经自行创造了一套注音法,通过这个法子只需要掌握二十六个拉丁字母以及五个表示音调的符号即可,就能拼出完整的官话来,学习起来并不复杂。”

  “陛下所言,倒可一试,若是能够简化学习,自然能够容易普及。”崔万采连忙点头,他见皇帝一副自信的模样,自然也不好反对。

  宁渝笑道:“当然,‘汉语拼音法’终究也需要人去推广,因此朕以为在原来的义务教育基础上,需要派遣老师集中学习‘汉语拼音法’,到时候才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去学习,而他们也将会逐渐带动下一代的风潮。”

  在这件事上,宁渝想得很明白,对于那些老一辈的人物而言,让他们突然去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实在是有些过于难为了,而且也不切实际,反倒让学生从小通过义务教育学习,则成功率还会大一些,等到他们都长大了,语言现状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将来,我大楚的所有官私学校,都必须要使用官话教学,绝不可继续使用方言教学,另外所有的官员和吏员都需要在三年时间内学会官话,逾期者若不会官话,则直接辞退处理。”

  “至于在对诸夏各国的沟通当中,也将全面使用官话,而朕也将会给朝鲜、日本官吏下令,必须要全面推广大楚官话,当然教育部要多多予以配合,相关的培训老师也需要多多培养.......将来可酌情在语言优异者身上进行奖励政策。”

  请收藏:https://m.lew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