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148章 暗算,承嗣太不成器了_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几本红皮奏章。

  轻微的脚步声在殿外响起,李治没有睁眼,但声音已经响起:“怎么了,媚娘,今日朝务烦累吗?”

  武后没有开口,脱掉鞋履,靠着李治躺下,然后轻声说道:“臣妾很是有些希望在承嗣身上,但他做事却越发的不堪,甚至都有些不如三郎。”

  李治握住武后的手腕,摇摇头,轻声说道:“三郎毕竟是你我骨肉,孝心天生,尤其二十七郎这个人,更是注重如此。”

  “是啊!”武后随即有些好笑的说道:“陛下,二十七郎明知道苏良嗣是臣妾的人,还是要将他调入英王府。”

  “他这是在要你看着三郎。”李治抬头,仿佛一眼看透了李绚的打算,说道:“二郎便是如此,误信人言,最终造成不测之祸,三郎身边有你的人盯着,也能避免三郎再走二郎老路。”

  稍微停顿,李治说道:“二十七郎终究是一名合格宗室,对朝野之事,看的异常清楚。”

  武后轻轻点头,她知道,李绚很多事情都是站在宗室的立场上来看的。

  尤其是太子和世家。

  当初让李贤清查田亩的时候,就有让他和世家划清界限的打算,但可惜,李贤一开始虽然做的很好,但到后面的推进已经开始敷衍起来,这才是李治废他的直接原因。

  “臣妾还记得当年他最初入朝时,就曾经说过,他行走各地,多见世家豪族勾连官吏,侵吞百姓田产的。”武后回忆起早年和李绚初见面时的情况,神色唏嘘。

  李治点点头,说道:“也是如此,才有了如今的整理田地和赋税之法,只要盯住赋税总额,盯住百姓收成,就能确定地方官吏贤愚,地方治理情状如掌上观纹。”

  其实朝廷对于每年各州的赋税都有统计对比,只不过很多时候都将赋税减少当做是天灾和人祸。

  毕竟地方州县官吏,对于这些事情也都能处置妥当。

  什么山洪,干旱,贼寇,应付之法多不胜数。

  以前朝廷虽然知道其中猫腻,但也多是民不举官不究,但这一次李贤直接从税册对比中,直接找出百万亩隐田,聪明如武后,立刻开始整理其中的方略。

  地方的情形很多已经清晰的出现在眼前。

  但看到了,不等于能够解决,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进行细微调整,强行硬来不成。

  除非武后准备再一次废太子。

  “不管如何,今明两年,若是要对突厥动兵,起码粮草是足够的。”武后脸上露出来一丝欣喜。

  其实她最担心的,还是大军征伐,尤其是消耗巨大,而收益极少的。

  突厥战事就是如此。

  “嗯!”李治抬起头,看着上方大殿中央的金龙,轻声说道:“朕问过二十七郎,他是否愿意留在朝中,他说他听命而行,不过想要任一些清闲一点的职司。”

  “二十七郎是聪明人,知道什么是长策,什么是应急。”武后微微点头,赞同李绚的看法。

  李治有些诧异的看了武后一眼,随后平静说道:“既然是长策,那就不用着急让他回来了。”

  “是!”武后笑笑,眼神闪烁,眼底深处却闪过一丝幽微。

  她这一次帮李绚说话,就是因为她敏感的捕捉到了李绚行动之间的一些态度倾向。

  ……

  “对了,陛下,雍州之事,也该处置了。”武后想起了什么,低声提醒。

  “是啊,再有几天就要大朝了,雍州的事情便解决了吧,回头媚娘将三郎任雍州牧的圣旨发下去。”皇帝说完,随后又问道:“二郎那里如何了?”

  “二郎在东宫陪着房氏。”武后略微停顿,说道:“三日之后,便让他们移居西内苑吧。”

  “嗯!”李治点点头,然后说道:“朕听说三郎从二十七郎那里拿了不少安胎药,让他给二郎也送过去些吧。”

  “是!”武后应声,随即又问道:“那英王妃之事?”

  “一日一次吧。”

  “好!”

  请收藏:https://m.lew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