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三章 布局_纳米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由于QR二维码是开源的,并不存在专利问题,可以放心的使用。

  反倒是“扫一扫”这个专利,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尽快拿下一个专利,黄修远已经吩咐商凝华的专利组,去西安收购一个专利。

  这个专利名为《具有图像识别能力的电话机》,发明人是刘珉恺,发明时间是2003年。

  和2011年徐蔚发明的《采用条形图像进行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专利。

  两者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同类型专利。

  如果成功拿下《具有图像识别能力的电话机》,那燧人公司再申请《采用条形图像进行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这个专利,就可以构成“扫一扫”的专利。

  除了这些专利,还有国产化时代的不少专利,同样会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专利长城”。

  比如,用于保护个人隐私权的专利——“多层动态验证码”;用于特殊储存的“双色光码压缩和解码”;用于触摸屏操控的“多屏幕管理”、“屏下指纹解锁”。

  以及黄修远最看中的两个技术,分别是:

  专门用于智能识别的“综合内容分析”,可以根据设定好的筛选条件,精准过滤绝大部分的不良信息,这个技术还用于文字识别、图像识别和翻译。

  而另一个技术,名为软件镜像转化,就是针对不同硬件环境下,让应用软件快速适应新硬件环境。

  这个技术,其实也可以说是“智能模仿编程技术”,模仿一个软件,将模仿软件用于新硬件上。

  尽管会出现大量的漏洞,或者不兼容的情况,但是这个技术,在超算加持下,会根据运行情况,利用编程数据库的“插件程序”,进行快速的“择优录取”。

  编程数据库的“插件程序”越大,那软件镜像转化的越高,在黄修远记忆中,六七十年代的软件转化,功能模仿平均值在96%左右,功效模仿平均值在84%左右。

  加上人工的辅助,修复一些漏洞,基本可以让两个软件,在功能功效上八九不离十。

  之所以开发软件镜像转化技术,目的是为了节约开发时间。

  就比如一个小公司,开发一个软件,通常只能适用于一个系统,要应用在另一个系统上,又必须从头再来。

  而有了软件镜像转化技术,就可以快速生成功能功效差不多,又可以应用于其他系统的软件,这可以节约90%以上的二次开发时间。

  现在黄修远的重点,就是开发这个技术。

  因为这个技术,还可以用于逆向工程,为软件研发基础薄弱的公司,快速跳过一些前期的时间,降低试错成本。

  在实验室内,黄修远这一组的程序员,一点点编写着主要框架,软件镜像转化技术的核心,分别是软件功能识别、各种通用框架、大量标准化的子程序插件。

  其中软件功能的识别,只能做到半智能化,如果要保证质量,必须要程序员查漏补缺。

  通用框架,就好比一间房子的粗胚框架。

  而标准化的子程序插件,则像房子的装修装饰材料、家具电器之类,这一部分的打造,需要时间的累积,插件库的插件越多,意味着软件镜像转化系统,可以匹配的程序越完善。

  在程序完善过程中,他和陆学东合作,尝试生成一个“博客类型”的商业软件。

  忙碌之中,黄修远又抽空去祭祖。

  公司那边也在磕磕绊绊中,迅速发展着。

  大小垃圾运输车辆,一共85辆,从东风汽车厂那边发货过来;大量定制的防翻垃圾桶、清洁工具、劳保用品,也陆陆续续到了蓝色时代公司。

  而筹备海陆环保燃气公司的工作,林百杰初步搭起了一个草台班子,公司场地和燃气储备站、各种型号的燃气罐,也在按部就班的筹备。

  请收藏:https://m.lew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