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章 另类富庶_唐朝工科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制并线机,年增毛线应该有百分之五以上。”

  听着不多,但实际上每增加百分之一,都是精心饲养根毛不剩的缘故。增加百分之五,一般都是具备很深的潜力才可以去挖。

  每年的技术升级,这年头所谓的升级,不过是把已经有了技术,从毛糙走向精致。至于说动力源如何如何,其实意义不大。

  “也是郏城的?”

  “对,郏城的。”

  “那郏城是个宝地啊。”

  “正是宝地。”

  这个绿袍小官很是高兴,兴冲冲道,“本地看似两头多山,实则大多都能种粮。前几年下走路过汝州,这里还试种过苜蓿,成效不差。”

  “写个报告上来。”

  “是,观察,下走这就去写。”

  牛羊这种牲口,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相当的重要,基本绕不开。

  不管野生皮子的价格如何高昂,不管皮草业如何兴旺,这制革终究还是在大型家畜身上打转转。

  随着豆麦种植面积的增加,还有“天竺黍”,也就是高粱的进一步引进选育,饲料对于局部地区的大型牲口来说,已经是伙食极大改善。

  养殖业是个高风险产业,但不管怎么高风险,两百多万人口,再大的风险都要折腾一下。

  鸡鸭鹅、牛羊猪、鱼虾蟹……风险再大,分散开来之后,总有能收获的。

  汝州作为直隶近畿的雄州,生活水平本来就高,汝水两岸百姓,即便是小户人家,也能基本保证每日的营养摄入。而且在驿站附近,还能看到可能是私塾性质的学堂,几个村里共同出资,筹办了一个“小学”,教书先生年纪虽然有点大,但也是在梁县当过差,见过世面吃过皇粮的。

  “这界碑驿站,倒不像是个驿站,更像是市镇啊。”

  说是说“界碑驿站”,其实汝州和许州的界碑,已经过来有一个短亭,就在汝水边上。

  这个驿站的汝水对面,就像是一个舌头,被汝水三面环抱,其中的洼地滩涂,主要是养牛,然后整个舌头根,被一道围栏截断。

  整个围栏里面,随处可见食草溜达的红牛。

  “也却为市镇,过了这里,就到襄城地界。本地商贩、行脚商,大多都在这里歇一歇,然后进襄城。”

  “使君,可要用膳?”

  “不必,这驿站规模不小,可以看看。”

  整个驿站格局不小,左中右三段,每段就是一个小一号的“坊”,临河的“汝水路”,就相当于一条大街。只是并没有占用官道,而是在官道下来,又开辟了一条路,如果从“汝水路”上往下看,就会觉得这仿佛是个高速公路休息站,只是休息站的规模有点大。

  “甚么叫‘盒漏面’?”

  “牛角盒子上打了眼,面糊灌里面,然后水开了就往锅里下面。”

  老张一愣:饸饹面?

  “也有叫‘河漏面’的,这几年磨面、买碱容易了,种麦就

  请收藏:https://m.lew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