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十六章徐光启来了_穿越明朝成天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监宫女们从来没有见过朱由校这样的时候,吓得赶忙远离。

  看到毕懋康也要离开,朱由校说道。

  “毕爱卿在这听听吧。”

  毕懋康看了看走远的众人,答应了一声。

  “臣遵旨。”

  不一会,周围只剩下了朱由校,徐光启,毕懋康三人,在无其他人在周围出现。

  “现在徐爱卿可以说了吧?”

  徐光启斟酌了片刻,把心一横,说道。

  “陛下,现今朝堂党争愈演愈烈,真正有心报国之士,无不陷入这无谓的漩涡当中而无法自拔。陛下登基以来虽暂时稳住了各方势力,但却只疏于表面。”

  朱由校叹了口气。

  “所以朕才实行吏员转官之策啊。”

  反正已经把话说到这了,徐光启不吐不快了。

  “此策若想有见效,耗时悠长,远水解不了近渴啊!在臣看来,当此时,非陛下用雷霆手段不可平息。”

  朱由校一震,想不到徐光启做为文臣当中的一份子,竟然会觉得自己该这么干,看来真正有识之士这么想的还不少吧。

  长久的争斗,其实官员们也已经累了,只是已经陷入了这个漩涡无法自拔而已,渴望着做皇帝的能够当个调停员,结束这一切纷争。

  “继续说。”

  “现今当兵吃空饷已经司空见惯,在册十万兵员,实际能有五万都已经是既得利益者发了善心。朝廷每年所费巨额军饷,有一大半被层层分抢,士兵所得十不足一。”

  “兵士有功无赏,有过必罚,每月所得银饷不足全家一人饱腹。上阵所用兵器,多数粗制滥造。如此怎可能打赢胜仗”

  徐光启此刻的声音句句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财政方面,朝廷全年之税收甚至不足于宗室藩王每年之俸米。每年漕运之所耗,乃京师所得之米两倍。”

  “臣以为改革宗室俸禄,开海运,以迫在眉睫。”

  当徐光启终于说完最后一句话的时候,缓缓的闭上了眼睛。风从他的身边刮过,撩动着他的发须。

  他知道,今天这些话若是流传出去,各个阶层的既得利益者们他都将得罪个遍,最后的下场他已经有所预料。

  最重要的是,他的这番话连陛下也可能得罪了。让陛下去革自己家亲戚的命,去削藩,而且还是当着人家的面说的,如果现在朱由校把他拉出去自己砍了,都不会有人觉得不对,反而会拍手叫好。

  现成的例子就在本朝,方孝孺,齐泰,黄子澄鼓励建文帝削藩,最后搞出靖难之役,自己也没有落了好下场。

  但是,此时此刻,徐光启还是说了,带着一股决绝的意志。缓慢的闭上了眼睛,等着朱由校的处罚。

  一直在一旁听着的毕懋康此时已经傻了,有些问题他虽然知道出在哪里,但是并没有这么详细。此刻听完才知道大明已经病入膏肓,有这么多的痹政。

  毕懋康也更加没有勇气去说出来,尤其还是当着皇帝的面说。此刻他被徐光启的举动和所说的话,深深的震撼了。

  接着又开始为自己这个好友担心,想要说些什么,却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场面一度安静的可怕。

  良久后,徐光启并没有等到陛下如何处罚他的旨意,反而听到朱由校略显疲惫的一句话。

  “徐爱卿,你入阁吧。”

  徐光启和毕懋康同时傻了,想不到等来的会是朱由校这样的一句话。

  徐光启有些更咽。

  “臣......臣......臣原为陛下,为大明破开这重重黑暗,还我大明朗朗乾坤!”

  徐光启对明朝现在所存在的问题虽然认识到得不是那么全面,但是,能看出这些问题,并且有勇气说出来,还想要去改变。

  光这一点就足够了。

  来到明朝以来,朱由校太累了。想要改变这一切,光靠自己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帮手,很多的帮手。

  虽然徐光启有明朝科学家的称号,但是他更有开眼看世界的眼光。

  于其让他去研究枪炮,农政,数学,历法,不如让他进入到帝国的核心,对明朝对华夏的发展更有帮助。

  请收藏:https://m.lew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