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27章 北方战争(1)_国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风雨

  第027章北方战争(1)

  从江东六十四屯事件发难之时开始,总参一直就在评估对俄作战的各项事宜,逐鹿行动作为国策行动,几十万大军,数十亿财富牵扯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哪个方面都不容忽视,一不留神,很可能给全局行动带来灭顶之灾。

  所以,吴俊升的部队被选中作为对俄攻略的第一枪,除了吴俊升本人的特点,还在于他的部下,都是在黑龙江历练过的,有丰富抗寒经验的将士。而且,即便这样,开展第一场行动时特意挑了4月份,严寒已经过去,春季就要来临,气候转暖的好时候。

  到了蔡锷率领中线出击的时候,已经到了6月光景,算是一年中天气较好的时候了。所以,虽然对俄攻略似乎时间拉得很长,但每一步行动都是有计划的。

  4月国防军在江东六十四刺激,5月份俄国做出反应,6月份中线出击,7月份中俄达成谅解……随着俄国公开拒绝履行合约,西线向中亚挺进,而中线和东线则开始了有条不紊地应对。

  在俄国作战,第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敌人就是严寒。西伯利亚吹来的寒流,可以很轻松地将温度降低到零下40度。在这个温度,凡是含有水分的食物,包括肉类、鱼、米饭等一切东西,都将变成一块块硬邦邦的大石头,根本无法食用。暴露在寒风中的双手,哪怕是只离开手套几分钟,都会被冻得僵硬,再时间长就是冻伤乃至于不得不截肢。总参事先已经考虑了这种情况,故而逐鹿行动悉数抽调北方士兵,但中国出了蒙古和黑龙江有如此严寒的气候外,其余哪怕最寒冷的天气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因此,1916年的冬天则成为最好的适应期。

  第二个不得不面对的敌人就是补给。为了补给,总后和总参经过详细规划,制定了长长的兵站补给线。东线的补给基地设在沈阳。从沈阳开始,在国境内的,靠近大城市,可以依托铁路的,每200公里设置一个中转站,离开铁路之后,则是每50公里设置一个小兵站,每100公里设置一个中兵站,每200公里设置大兵站。小兵站以排级兵力驻守,中兵站以连级兵力驻守,大兵站则以营级兵力驻守。

  各兵站之间除了电话之外,还在中级以上兵站配置了无线电报,方便信息传递。按照规划设置,小兵站应该能够满足团级兵力1日份或者营级兵力3日份的补给,中兵站能够满足师级兵力1日份或者团级兵力3日份的补给,能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大兵站不仅能够满足师级兵力3日份以上的补给,而且能够提供包括装备修理、危重病人救治等全面服务。

  中线全部在蒙古境内,兵站分布几乎与此类似,从张家口一直延伸到恰克图。好在经过赶工,漫长

  请收藏:https://m.lew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