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67章 北方战争(42)_国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风雨

  第067章北方战争(42)

  其实,克里姆林宫方面这么快就发动对鄂木斯克政权的总攻势也有说不出的苦衷。

  在战场战胜各路敌人后,白军已经调整了策略,认为,单凭军事强击是无法摧毁布尔什维克的,因为红军的兵力和战斗力已经发展到不容小觑的地步。即便有了华沙城下的失败,也没有伤害红军的根本,反而杜绝了各种利用代理人进行战争的念头。

  在这样的情况下,腾出手来的协约国进行了两手准备。一手是利用布尔什维克执行“战时*”后,内部民众对布尔什维克的不满进行内部煽动和颠覆——这一手取得了成功,社会***党的女刺客成功地用带毒的子弹刺伤了列宁,迫使后者不得不暂时进行休养,将中央大权移交出去;一手是利用欧战结束的机会,直接派遣反布尔什维克同盟的军队——在远东是***和美国,在欧洲是英国和法国。

  在英法的计划中,中国与布尔什维克接壤最广、投入的兵力最多,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国人是要讲条件的,给中国什么样的条件,英法原来有等波兰取得成功后看情势的意思,想着再榨取鄂木斯克政权的余热,不想轻易许给中国好处,因此也就拖延了下来。

  在布尔什维克方面,虽然击退了波兰的进攻,但危险还是显而易见。原本按照列宁的意见,鄂木斯克政权既然已经奄奄一息,就暂时不要去动他,以免直接和中国方面发生冲突。但在列宁被刺休养之后,俄共中央进行了微妙的阵营划分,列宁没有明确指定自己的继承人,因此,担任红军总司令的老资格革命者托洛茨基一跃而居于首要位置。但托洛茨基的地位并不稳固,在俄共中央中,还有以斯大林为首的派别,虽然斯大林的地位和资历比不上托洛茨基,但斯大林比托洛茨基更有手段、更为强硬,而且,由于列宁和托洛茨基经常存在意见不一致,需要斯大林进行平衡,而斯大林基本上在重大决策中都是支持了列宁,因此还带有***托洛茨基权力和地位的意味。更要紧的是,斯大林得到了布哈林的支持。

  布哈林原本并不支持斯大林,作为老资格的革命理论家,布哈林更愿意和托洛茨基打交道而不是和斯大林打交道。但布哈林是个较为纯粹的理论派,他原来对托洛茨基等人一再宣扬的不断革命理论极为赞同,在华沙城下碰壁之后,他开始幡然醒悟,意识到通过输出革命,通过发动一场席卷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不靠谱的,而斯大林则认为先要把俄国自己的事情首先搞好。两人有了共同立场和语言,只是,布哈林对斯大林的支持仅限于党内,而斯大林则用布哈林的支持去和托洛茨基争夺。

  因此,在消灭鄂

  请收藏:https://m.lew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