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10章】国策集团_国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风雨

  国策集团

  经过10余天的会议,国防“一五计划”总算是定下来了。当然,这只是原则层面上的确定,更具体、更全面的预算分配与规划,还需要四总部与各军种筹划以后才能将计划发下去,好在离新的财政年度开始还有小半年的功夫,有的是时间慢慢细谋。

  从这次陆海军人事调整与任命来看,北疆系自然不必说,留德派更是占据了上风。1913、1914国防军曾经派出2批留学生,诸如李宗仁、白崇禧、佟麟阁、傅作义、张治中等都在其中,经过长达5年的留德生涯,特别是在德国全程观摩甚至直接参与一战后,现在都已跻身少将、准将阶级,成为一方统兵大员了,构成了国防军的武力中坚。

  哪怕在德国战败以后,国防军依然没有摒弃“以德为师”的方针,利用德国国内动荡不安的局势,大量引进德**事教育人才。除德国各大军校的教官照单全收外,还根据留学生的推荐,向大批既对德国现政权不满,同时除了军事之外又别无所长的军人发出邀请函,邀请他们来中国任职,无论是担任军事教员或者军事顾问,都一律欢迎。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还允许他们携带家属。不过,考虑到公平性,新聘请而来的军官全部都按照国防军的军衔标准发军饷,不再给予额外的外交补贴。即便如此,与德国国内饥寒交迫的情况相比,中国方面的条件要好得多了。

  当然,一开始这份名单上基本都是校级军官,军衔太高的生怕引起欧美各国的疑虑,但等到后来发现欧美各国根本不在乎这点,甚至还有意无意希望中国多招聘一些职业军人以便减轻德国国内压力的情况以后,总政蒋方震上将大刀阔斧地加大了力度,从1919年4月7日德国战败投降到1920年9月份为止,短短一年多时间,1000多名德国教官和将校级军官来到了中国,而且人员还在源源不断地扩大。其中70%是校级军官,20%是将军,另有10%则是各类无军衔的教官和虽然只有尉官军衔,但却是通信、化学、工程、装甲、重炮兵等各个专业领域的骨干,更难得的是,很多还有实战经验,这是战时花大代价都请不了的队伍,现在居然像菜市场买大白菜一样,搜罗一下就来了。当然,也有少部分为英美所看重,希望引入。在这个时候,中国方面就很明智,绝不介入争夺,但德国人多的是死脑筋,很多军人根本难以接受战败的事实,更不能接受战败后为敌人效劳的行为,因此更多人还是愿意来中国。

  按照国防“一五计划”,全军除国防大学、陆军学院以外,各大军区都要在军区范围内开展短训班、速成班,将那些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但已晋升到准

  请收藏:https://m.lew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