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三零章 中国航母_立鼎189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够避免本来就不多的研究人员分散,可以集中全国的相关力量攻关。

  其实这依然是一个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过程。

  没有本世界那种发展百年的航空航天技术积累,没有一开国就得到钱学森等等全球都数得着的科技大牛领衔,乙位面新朝的研究要苦逼了许多。

  不说别的,所有研究人员都需要先学习,把19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的各种航空相关知识给生吞活剥了。没有活生生的教授,他们只能通过视频影像和各种教案自行学习。

  好在有各种公开买卖的论文刊物可以参考。磕磕绊绊十几年下来,总算有了一些堪称稳固的基础。

  中国自来不缺乏天才,高达四五亿的人口基数,总能迸发出数量足够的天才大脑。只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条件,便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

  关键是,有了本世界的正确成果为参考,他们可以避免在错误道路上浪费过多时间。本世界的每一种科技成果,都意味着成千上万次的错误实验、数不清的的错误产品。避免了这些时间、成本、资源、精力上的浪费,乙位面科研过程的效率之高,可想而知。

  杨浩没有急功近利的一个劲儿往乙位面贩卖先进装备。却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稳步推进全科研领域的学习与研发。

  本世界中国开始的时候。在科研上近乎一穷二白。后来得到苏联援助全面建设工业体系,却是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进行的居多。当他们吃透了挖尽了那些设备和资料的潜力之后,想要更进一步,发现无比的艰难。

  基础材料学,各种动力领域,包括内燃机和电机、航空航天各个领域,凡是称的上工业心脏的,统统是短时间内补不上的短板。

  尤其是材料学领域,人家西方人用一两百年时间积累出来的资料,根本不会对你开放,花钱也买不来。甚至于,人家都不告诉你实验是怎么做的,光知道原理,连个合适的实验室和研发过程都搞不出来,更别提产品了。

  这方面没有捷径可以走,只能指望经济条件够了,再补课。

  于是乎,21世纪的中国人愕然发现,突然间中国的科技力量群体井喷,论文数量不断暴增,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其实,还是到了第二个十年前后,经济发展了,资金充足了,各种实验室都建立起来,科研大军都有活儿干,才得以将之前理论上的东西付诸实践。

  但是即便如此,中国想要补上在材料和动力方面的短板,依然需要至少一二十年的时间,才能逼进西方发达国家。超越什么的,暂时不要想那么多。人家也不是停滞不前,越是到了高精尖的领域,越是难以逼进。再者,全世界一共就俩国家――中国和外国,而国人想要的结果,却是在千门

  请收藏:https://m.lew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