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二十七章 合成_远东193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7岁的徐和春与他的想法一样,作为边区少有的高学历人材,徐和春不光拥有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位,还有相当的外语基础。

  德语。

  于是他的工作单位就变成了德国援助远东的煤化油生产线工厂,这个项目早在刘开放来到远东之前就存在了,也是两国合作的一部分,只是拖拖拉拉谈了很久,到38年才最终决定下来,经过两年的建设,如今已经初具规模,一些具有相应专业和学历的人才就被分配到了这里,其中包括与他一同前来的浙江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30岁的钱志道。

  “老钱,你是学化学的,了解这个技术吗?”

  看着密密麻麻的管道、反应釜、储存罐,高大的厂房、整齐的生产车间,两个刚从山沟沟里出来,从没出过国的土八路彻底晕菜了,徐和春是学机械的并不了解原理,钱志道倒是了解一点,30年代正是煤化油生产技术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不过真正将它发扬光大并大规模应用的,只有德国人。

  “煤所含有化学成分里面的氢元素含量是5%,而碳的含量非常高,成品油里面的氢元素含量是12~15%,碳的含量偏低,并且油产品是没有含氧元素的液体燃料,因此,煤制油是经过煤炭添加氢元素或者是添加氢元素之后提取了混合烃的液体油与甲醇。进行煤制油的生产过程里要添加氢元素,从而消耗了很多的氢资源。通常一千千克的煤炭需要添加一百四十千克的氢气,能够生产出六百千克的油制品。”

  “听起来很容易啊,你们在实验室里做过验证吗?”

  钱志道摇摇头:“读书的时候,国际上有过类似的论文,不过我们学校当时没有条件验证。”

  远东的煤资源十分丰富,滨海区也不例外,在水电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所有的电力供应几乎都来自于煤炭,苏昌煤田和以此为基础的苏昌火电厂点亮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区的晚空,从德国进口的唯一套煤化油生产线也坐落于此。

  引进工作自36年初就开始了,中间还经历了两年多的“整肃期”,好在磕磕拌拌地在留西柯夫的强烈要求下最终还是落户远东,与生产线一同到来的是制造商德国法本公司总工程师皮尔博士,他的团队包括建设到生产管理的20多名工程师,以及一个7人的工人培训小组。

  滨海区将为这家名为“远东合成燃料厂”的工厂提供超过1200名普通工人,这些人在工厂的建设和设备安装过程中由德国人进行技术培训,所需要的管理者和工程师队伍则由皮尔的团队进行指导,徐如春和钱志道就是其中的一员。

  “你们看到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煤氢化生产线,年产量可达到30万吨成品油,包括高品质的航空汽油,请允许我先简单地介绍一

  请收藏:https://m.lew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