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三十一章 农业_远东193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么做,好处是什么?”

  “打破宗族藩蓠,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内部阻力。”

  沈云并不隐瞒直言相告,反而让他们愣住了。

  华人很松散也很抱团,具体表现在同乡同姓同宗之间守望相助,特别是在海外,他们的企业几乎全都是这种组织结构,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稳定性,但很显然,苏方不是这么认为的。

  李清泉有些犹豫地开口:“以后会在所有地区强制推行吗?”

  “当然不会,你们的政策制订,是你们内部讨论的结果,我方不会干涉。”

  听到她的话,几人心里多少松了一口气,虽然接受了红党,但要这些华侨上层人物的心里完全没有顾虑那肯定是扯淡,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会想到滨海区亲自走一遭,毕竟耳闻不如目睹,对此,沈云心知肚明,事先就决定了接待方针,不对他们做过多的隐瞒,怎么选?历史会给出最后的答案。

  众人各怀心思地参观了这个名叫“红旗公社”的基层农业合作社,从结构简单外形相似的家居开始一路看过去,淳朴的社员、安静的村落看上去与国内的小村庄区别不大,发现他们的到来,那种好奇的眼光也是一模一样,只是少了点什么。

  “这里没有孩子吗?”陈嘉庚很奇怪,他去过国内,一进到村里,被一大群脏兮兮的小孩围住要吃的才是日常。

  “太小的自己带,稍大一点了,1岁半到4岁进育儿所,5岁以上进小学,小学在公社,离这里大概2公里远,还没放学呢。”

  原来是这样,把孩子组织起来集中管理,就能将人力从琐事中解放出来,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们怎么可能不懂,但要学着做?困难可想而知,国内几千年的传统力量在农村的表现就是顽固和守旧,那是历朝历届政府都想做但从来没有成功过的,或许也只有强力的红党政权能够用这种方式加以改造吧。

  等到了田间地头,众人的感受就更深了,连成一片的农田已经接近成熟,沉甸甸的麦穗、稻谷压得弯了腰,再过不到一个月就将是金黄金黄的一片,南洋的主要种植物也是水稻,自然知道水利设施的重要性,在刘文华的讲解下,他们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集中一个公社之力,可以建设起颇具规模的引水渠,通过支渠引到所有的田地,避免了国内喜闻乐见的“抢水”斗争,而遍布各个间隙的蓄水池,又能在干旱少雨的季节保证浇地之用,与国内以家庭为单位的分块田不同,这里全都是一整片的,让他们想到了西方国家的农场,而这样的分布,最适合的耕作方式显然就是机械作业,果不其然,他们在公社的农技站看到了一台庞然大物,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生产的39年新型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在40年,它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集中人力,集中财力,才能让农业有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利、农机、化肥、农药、育种等等举措一一实施,他们都能想见,今年的收成会有多好,很明显,滨海区是在用建设大工业的方法建设大农业,已经远远地走到了时代的前沿。

  请收藏:https://m.lew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